不知从何时起,位于苏州相城阳澄湖西路95号的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渐渐成为了游客竞相追捧的网红打卡地。日前,该馆设计师刘家琨借2019建筑学会学术年会在苏州举行之机,带着百余位粉丝再次走进御窑金砖博物馆,畅谈设计理念,诉说自己和这个新晋网红的情缘。
从未想过,它会成为网红
五一期间,日均入园人次超过6000,其5月3日超过8000人次一组自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的最新统计数据,证明了网红打卡地的吸客实力。通过建筑的组织营造,博物馆从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御窑金砖繁复细腻的炼制过程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今年3月,该馆获评家AAAA级旅游景区,这也是全首家专门展示御窑金砖的博物馆。
从未想过这个馆会成为网红地,当时我只想尽自己最大可能把它造好。刘家琨初衷很简单,他希望通过御窑金砖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金砖,去推动金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的传承。而在设计之初,为了汲取更多的设计灵感,他曾认真研究了金砖文化600余年的历史变迁。
这个项目,光靠我一个人是搞不定的。刘家琨把御窑金砖博物馆最后的顺利建成,归结为江南人民对文化传承的匠心坚守与执着热爱。他们很实,规定好的事情,再难都会去想办法完成,做事细致讲究,效率也很高。刘家琨说,这恰好和金砖制作技艺背后所呈现的工匠精神不谋而合。言语间,充满了对江南手作精神的钦佩。
当得知御窑金砖博物馆曾创下最高日客流量8000人次纪录时,刘家琨表示,很意外。当时想着,能有800人就不错了。而转念,他又开始担忧起了,诸如停车场洗手间休息室等配套设施会不会不够用人多了会不会拥挤等一系列问题。对此,他建议博物馆方面可以探索错峰开馆或实行预约制,适当控制客流。
博物馆承载着特殊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这是毋庸置疑的。谈及对于设计博物馆的心得体会,刘家琨坦言,作为一名设计师,不能单纯地从受教育的角度去定义博物馆,而更应该从如何让它成为一个好去处这一核心方向考虑。如此,才能打造出受老百姓喜爱的博物馆。
就御窑金砖博物馆成为网红一事,他幽默地表示现如今做建筑,不光要从专业性考虑,最好还要先研究下女孩子们的喜好,女孩子喜欢了,男孩子自然会跟着。一句看似调侃地话,却道出了她经济对建筑行业的新要求。
它是地方的,更是全的
走进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兜兜转转之间,总感觉它少了几分江南园林的家碧玉之秀美,而多了几分气势恢弘的大气。其间,自全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在光影之间感受着现代与传统建筑交融之美。
金砖是一个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主题,它的原料地古窑烧制工艺在相城,但是又通过运河送至京城以供御用。在此认知基础上,刘家琨试图以 金砖从一种地域性物质原料到一个王朝的最高殿堂的大跨度精神历程为设计主线,表达一个历程而非一个物体。
这个历程,决定了整个建筑的视角不能单方面拘泥于苏州。刘家琨说,于大处,若把视野局限于金砖的诞生地,就突显不出它的价值,于是他把目光从苏州投向了京城,并通过融入运河元素,将两地相连。于细节,外立面砖石的设计风格拥有北方建筑的稳重感,但是镂空的运用光线的引入又让它充满了江南的轻灵。
这毕竟不是为文人墨客设计的私家园林,而是面向公众开放的一个展馆。刘家琨表示,御窑金砖博物馆的设计兼顾了地方性和全性,既抽象呈现了宫殿宏大而旷达的气势,也融入了移步换景曲折迂回的园林元素。事实上,不局限于地域特色后,整个建筑的格局变大,视野也更开阔。
现场不少粉丝对御窑金砖博物馆内向型的构造很感兴趣。对此,刘家琨说,在前期考察御窑遗址边环境时,他发现城市发展已经对这片土地,形成了包围。最终他选择采用边环绕的布局策略,用林荫道和建筑隔绝城市的喧嚣。通过一条曲折往复的长廊,把各个分散的建筑都连接到了一起,从而营造出一种园林式的内向型的空间。他把整个博物馆分为前后三段,第一段序厅,是对宫殿的抽象;第二段展厅,分为上下三层,分别表现御窑金砖的炼制运输和使用;第三段是对砖窑的抽象,前后呼应,充分展现出御窑金砖的历史和精神内涵。
事实上,在建筑的造型上,刘家琨曾几易其稿,考虑了很久。在他看,御窑不是一般民间的窑,必须恰当地综合宫殿和民间两种全然不同的建筑元素。这件事看起容易,做起难。最终,御窑金砖博物馆引用了霍夫曼窑的扁长形式和肌理,局部穿插宫殿元素。
谈及项目最大的难点,刘家琨坦言,难就难在展品只是一批砖。如果只展示‘砖’,必然无趣。于是,他决定在建筑置入一条故事性的线索。我用了当下正在使用的各种砖料构筑,比如断砖空心砖碎砖等等,层层递进,依次烘托金砖。刘家琨表示,其实就是用不同等级的砖,编了一个关于砖的编年史。黄梅